谜途 编织想象的飞毯 时间空间织毯

作者:李岑 时间:2014-05-26 02:18 阅读:9787 标签: 谜途 织毯 编织飞毯

图片说明:迈克·凯利 (1954-2012)《小雏菊盖毯》,1990,毛线钩针织品、玩偶、绒毛玩具   
谜途:编织想象的飞毯
        乐梦融 李岑
  艺术家可以用笔墨和油彩尽情驱驰想象力,为什么不能用针线呢?正在上海当代艺术馆举办的《谜途:时间·空间·织毯》展览,把编织技法引入当代艺术的殿堂。
 
  毯子可以像绘画一样挂在展厅墙壁上供参观者欣赏,但它们却不高高在上,你可以走上去、躺下来、闻得到甚至“听”得见——这是一个立体的展,有“温度”的展,观众可以以一种生活的状态去体会。
 
  观众调动自己的五官、五感和想象力,去解开关于毯子的“迷津”。展厅“预热”区里,摆放着一件可以躺上去的艺术品:柔软美丽的织毯沙发,邀请观众躺一躺,歇歇脚,讲几句悄悄话,放空心灵,为接下来的奇妙之旅腾出空间。这件弗朗兹·韦斯特的《会议厅》来自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
 
  展览刻意淡化了学术的划分方式,没有按照年代、流派等排序,而是全部打乱。
 
  海报选择了看上去温馨可爱的《小雏菊盖毯》,它是一种对毯子的情感表达。然而,毛毯之下却有残酷美,这是一个看不到身体的娃娃,看到头和脚,看到毯子下的突起,但看不到成长的过程,甚至不知道娃娃是男是女。但是它身上又盖着特别纯洁的小雏菊花式。但是你不知道它背后藏着的是邪恶还是伤害,这种复杂的情感,叫人想起童年。
 
  一定要归纳展览的线索,那么就是作品之间的对话。比如,哥伦布时期的珍贵织物片段、“贫穷艺术”艺术家的廉价塑料西瓜毯,与清代宫廷精美的缂丝作品同室相处。展览也可以从很多个角度去切入。对时尚感兴趣的,可以看到薇薇安·韦斯特伍德、马丁·马吉拉、BLESS等;想一睹绘画大师的壁毯,有毕加索、米罗、吕尔萨的毯子“坐镇”。原来重量级的当代西方艺术大师都曾把部分作品加工成为毛毯,让我们想起国画家把绘笔烧制在陶瓷上的相仿经历。
 
  从6世纪保存下来的毯子,多用植物、矿物着色,色彩朴实自然;新疆毯子在清代就用“荧光粉”加工,并且毯子上画鸭子与乌鸦,诙谐现代,仿若电脑像素画;摩洛哥的毯子是有“咒语”色彩的,就像中国人会在家贴“符”一样,它的图案、色彩都有自己的一套符号系统。展览还特别加入了中国的艺术家,其中万曼和宋怀桂夫妇本身就很有“故事性”;此外还有轮胎、咖啡豆、拖把毯子;展内也埋藏了声音线索,等待观众“解谜”;展览衍生品售卖处名叫“游击店”,毯子的“家具音乐”在这里可以畅快试听。通过参观“谜途”,普通观众脑中对“毯子”的概念无限拓宽。
 
  策展人龚彦说,某些艺术家追求“快”,做出的作品慢慢地失去了它的敏感性,也无法感动人。织物就不同,它快不了,它必须经过挑色、染色、编织修改等过程,时间跨度很大。可以说是反当代艺术模式而行之。很多艺术家过多地沉浸于“观念”的生产中,对色彩、材质、体积的感觉却慢慢衰退。“谜途”寄托着一个希望:重新唤醒人们对于美、对于形式的热爱。
 
  很多人会问:展览为何命名为“谜途”?按照龚彦的说法,这个展览中的毯子,是走下了历史上象征礼仪的神坛,却也还没进艺术的象牙塔,这个微妙的区间,就是毯子自己的“谜途”。
 
  《谜途:时间·空间·织毯》展览持续至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