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她是中国最早学会毛线编织的女性之一 曾国藩小女儿曾纪芬

作者:爱就编 时间:2017-06-28 15:50 阅读:22664 标签: 编织历史 编织达人 编织故事 编织心情

虽然打毛线被很多人误解为是老太太才做的事,是很传统、很古老的手工,但追根溯源,它相较于比如有千年历史的中国刺绣,毛线编织属于相比较年轻的手工,大约19世纪末叶才进入中国,在民国年间盛行于上海,在当时也出现不少知名的绒线编结师推广编织技法,比如黄培英、冯秋萍、鲍国芳等,或许现在还有人能从家中找到一本这几位大师编著的毛线编织书。

而今天分享的这位编织者,或许是中国最早学会编织的女性之一。虽然毛线编织很长一段时间是与节省开支划等号,但就国情来说,在温饱都有问题的旧时代,打毛线应该属于一件奢侈的事情,并不是普通老百姓有机会或者有时间去接触的事物。这位女性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小女儿--曾纪芬,她在光绪年间就接触到编织,一起进入时光机来看看这位百年前织女的编织故事,虽过百年,但同为织女的你或许对这样一份编织心情或状态并不陌生:

QQ截图20190131120825.jpg

(曾纪芬与聂缉椝)

“(《总办太太的 绒线活儿》——赵爽(北京)·时光机/深圳商报)时光机今天停留在光绪十三年(1887)的某日,江南制造总局总办衙门的后衙,总办聂缉椝的夫人,正和一位外国女士相谈甚欢。

聂太太闺名曾纪芬,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小女儿,从小受过严格的传统教育。

虽然贵为总办夫人,家人的一应衣服鞋袜,却都由曾纪芬亲手操持,甚至还纺线织布。不过近日她却被一桩“洋事”难住了——结绒线。

绒线,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毛线,当时叫做“毛冷”,即英文“woolen”的译音。这东西在西洋各国早就有了,我们在描写19世纪早期生活的小说中会发现——“茶花女”玛格丽特散步时围着长可及地的开司米披巾,《简爱》中桑菲尔德府的女管家费尔费克斯太太总是在温暖的炉火边忙着她的编织……

1880年代,上海的京广杂货店里出现了“毛冷”,一开始是当“头绳”卖的。

聂太太曾纪芬知道“毛冷”,是通过她的大嫂。她的大哥曾纪泽是外交家,曾偕夫人刘氏一起出使法、俄、德等国。刘夫人回国给小姑子纪芬带的“伴手礼”中,就有西洋人用“毛冷”织出的衣裤。

聂太太觉得这些洋式衣服、裤比起中国人素常过冬穿的棉袄棉裤来既轻软又保暖,织出的各种花样也很好看,于是就向嫂子询问编织的方法。没想到刘夫人却并没有特别留意过这事儿,只粗略地知道是用几根针把毛线绕来绕去……聂太太自己埋头研究了一段时间,居然参悟出了不少,于是试着给自己的丈夫织了一件上衣。这第一件毛衣织得并不成功,长短不齐,据聂太太事后总结,是因为她的记性不好,“数针”数错了。为了织出称心的毛衣,她想起了一位现成的老师,就是上面提到那位外国女士——傅太太。

傅太太的夫君,是相当有名气的一位英国传教士,中国名字是——傅兰雅,当时在江南制造局负责译书工作。聂太太喜欢傅太太为人敦厚坦诚,相识不久就结为密友,遇到“毛冷”这个洋难题,自然要向傅太太请教了。

傅太太欣然领命,当场拿起活计示范起来,说到底这并不是一门高不可攀的手艺,没过多久,聂太太就能织出漂亮的活计来了。

聂太太很高兴自己在织布、裁衣、绣花等等之外,又学会了一样洋手艺,之后,她又把这门手艺教给周围的不少女性。曾纪芬或许是中国最早学会绒线编织的女性之一,更可贵的是,她在晚年的自订年谱里还记录了这件事,让今天的我们知道,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和改良旗袍配套、凸显中国女性魅力的绒线衫,是早半个世纪就开始流行的。”

QQ截图20190131120808.jpg

曾纪芬(1852-1942),号崇德老人,曾国藩季女,自订年谱中关于毛线编织的记录:

“丁亥 光绪十三年 三十六岁(1887年)

惠敏夫人自外洋携归绒织衣裤线织衣边诸物,颇为当时所不易见,余叩以制法,略得一二,然为时匆促不尽也。每于暇时,触类旁通,稍出新样。曾为中丞公手制绒衣一袭,此物细针密缕,多赖记性,余记性不佳,故衣成而长短不匀。既而与傅兰雅君之夫人时相过从, 傅君即为制造局编译新书者,其夫人娴雅笃厚,与余相得,因悉传其法。彼时欧西妇女亦深重家庭手工,后余又传授湘沪多人学习。傅夫人见余所购纺棉机,因为余言彼邦手摇纺机之制与吾国相仿也。”

这一次的时光之旅到此结束,如何?在你或者家族中有没有什么具有历史性的编织经历?这一趟时光之旅又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欢迎分享你的编织故事或心情,在这一刻共同记录,为历史存档一份记忆。

相关文章

相关图集